作为中班孩子的家长,这两年最深的体会是:育儿不是“手把手包办”,而是学会“得体退出”,让孩子在试错中掌握成长的主动权。
刚上小班时,我总怕孩子做不好,穿衣、吃饭、整理玩具全帮他包办。结果半年过去,孩子不仅依赖性强,还总说“妈妈帮我”“我不会”。一次幼儿园亲子活动,老师让小朋友自己叠外套,别的孩子虽然叠得歪歪扭扭,但都主动尝试,只有我的孩子站在原地,无助地看着我。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过度保护”,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从那以后,我开始学着“放手”。早上闹钟响后,不再一遍遍催他起床,而是告诉他“上学时间是8点,你需要留出穿衣、吃饭的时间,自己安排哦”;准备好的衣服放在床头,让他自己选择搭配,哪怕有时候穿得“混搭”,也先肯定他的自主选择,再慢慢引导搭配逻辑;饭后让他负责擦自己的小桌子,收拾玩具时给他划分“专属区域”,告诉他“玩具宝宝要回自己的家”。
刚开始,孩子经常出错:衣服穿反、饭菜撒一地、玩具摆得乱七八糟。我忍着不去立刻纠正,而是蹲下来和他一起看问题:“你看,衣服的标签在后面,是不是穿反啦?我们再试试?”“饭菜撒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拿抹布擦掉,下次慢慢吃就好啦。”每次他独立完成一件事,哪怕只是自己穿好鞋子,我都会具体表扬:“今天你自己系好鞋带,而且没让妈妈帮忙,真厉害!”
慢慢的,孩子的变化很明显。现在每天早上,他会自己定好小闹钟,醒来后安静地穿衣、洗漱,还会主动问我“妈妈,今天早餐需要我帮忙摆碗筷吗?”;玩完玩具,会按照之前约定的区域分类摆放;遇到不会做的事,第一反应不再是“我不会”,而是“妈妈,我试试,要是不行你再教我”。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探索世界、独立成长的渴望,家长要做的不是替他们扫清所有障碍,而是当他们尝试时,给予信任和耐心;当他们犯错时,给予包容和引导。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他们会用自己的节奏,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