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孩子背着小书包蹦跳着走进中班教室,我常常想起一年前他攥着我的衣角不肯松手的模样。中班这一年,既是孩子快速成长的 “爬坡期”,也是我在育儿路上不断摸索的 “修行期”,那些藏在日常琐碎里的点滴,如今都成了珍贵的心得。
“慢半拍” 的陪伴,比说教更有力。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像破土的嫩芽,总对世界充满追问。一次散步时,孩子蹲在路边盯着蚂蚁搬家,我耐着性子陪他看了二十分钟 —— 他问蚂蚁要去哪,我不直接回答,而是和他一起猜测;他想伸手碰蚂蚁,我提醒他 “轻轻的,别吓到小蚂蚁”。后来发现,这种 “不催促” 的陪伴,让他更愿意分享想法。有次他画了幅 “蚂蚁城堡”,还认真讲解每个蚂蚁的 “工作”,我突然明白,尊重孩子的节奏,就是保护他们的认知力。
习惯养成,要 “小步子” 更要 “有温度”。中班是培养自理能力的关键期,起初我总因孩子穿衣服慢吞吞而着急,直到试过 “游戏化引导” 才改观。我把穿外套变成 “给衣服找袖子朋友”,把整理玩具说成 “积木回家睡觉”,没想到他不仅主动参与,还会提醒家人 “东西要放回原位”。更重要的是 “正向鼓励”,他第一次自己擦桌子时溅了满地水,我没批评,反而夸他 “愿意帮忙的样子真能干”,后来他做事越来越细心。比起 “必须做到”,孩子更需要 “我能做到” 的信心。
家园同频,是孩子成长的 “双引擎”。中班的集体生活让孩子学会了社交,也带来了新问题。有段时间他总抢同伴的玩具,我多次说教都没用。在家长会后和老师沟通,才知道孩子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交朋友。老师建议我在家玩 “分享小火车” 游戏,我和他轮流扮演 “小乘客” 分享玩具,再结合幼儿园的 “文明小标兵” 评选,没过多久他就懂得了 “一起玩更开心”。老师的专业指导像指南针,让家庭教育少走了很多弯路。
育儿从不是 “照本宣科” 的学问,中班的孩子就像一本鲜活的书,需要我们用耐心读、用爱心懂。看着他每天的小进步,我越发明白:最好的养育,是和孩子一起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