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具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小班的孩子由于语言能力还不完善,所以,只会用自己的行为来表达意愿,比如说通过抢、夺、推、拉、抓等动作与外界进行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语言的发展,这些动作也就会慢慢的被言语所替代,也就是相处的能力。可是,她不仅没有语言的表达,也没有动作上的行为,她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为了了解孩子的症结所在,我专门到孩子的家中进行拜访,一家四口人住在两件小平房里,爸爸每天上班,并且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不善言谈,妈妈要经常外出,带孩子的任务就由外婆来承担。所以,孩子基本上都是和外婆在一起,老人上了年纪,只起到了看孩子的作用,平时和孩子之间没有交流。即便是一家人都在的时候,也是很少有语言的交流,各忙各的,无暇顾及孩子。
曾有一位历史学家做了一个独特、但比较残忍的实验:他命令保姆和护士喂养婴孩,帮他们洗澡,但是不准跟他们说话,因为他想要知道,在没有人跟婴儿接触前,婴儿开口会说出哪一种语言。是最古老的希伯来语,还是希腊语或是拉丁语?又或者是他们生父母的语言?最后,他徒劳无功,因为所有的婴儿都死了。缺乏养育者的拥抱、慈爱的脸孔、深情的言语,他们根本无法存活。可见,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建立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上面的案例也证实了这一点,给孩子喂食,让孩子能够生存下去,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给孩子喂食的同时,要有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联结,如果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孩子的成长也就会存有困难。

于是,我专门的安排老师看护这个孩子,有时间我也会把孩子揽在怀里,和她说话,告诉她视线之内所发生的事情,当她一个人玩的时候,我会过去牵着她的手,和她一起玩,一边玩,一边和她说话。老师也会找一个绘本故事给她讲,慢慢的让她融入到小伙伴的中间去。同时,我也告诉孩子的父母,在家庭的环境里,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守着电视看,要多和孩子进行互动,特别是语言的交流,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拥抱、眼神的交流、多和孩子进行互动游戏,让爸爸在周六、周日休息的时间带孩子外出,参加户外的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孩子慢慢的发生了变化,脸上的笑容多了,能主动的和我打招呼,当老师问她话的时候,她会把发生的事情说的比较清楚,当别的小朋友和她抢玩具的时候,她会使劲的争夺,还会哭着向老师告状,有时也会和小朋友发生肢体的冲突,虽然,这些行为需要慢慢的引导,但是,这也证明她在表达自己的需求。
生活的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给予孩子生理满足的基础上,一定要为孩子创造一份良好的、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如果在孩子入幼儿园之前,家庭环境并不适合孩子的成长,没有给孩子的成长打下一个好的基础,那么,就会对孩子的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即便是通过有效的、专业的引导,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自身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不要忽略了入园之前的家庭教育,一个人是否能够尽快的适应集体生活,完全有赖于在家庭里和父母之间的互动。
2024.10
小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