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症的防治。
小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或因患病体弱,不能耐受外界的炎热气候,在夏季容易发生暑热症。患儿有低热、消瘦、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稀等症状;另一些症状为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不出汗。如果没有发生合并症,天气转凉后,症状会自行消失。小儿患了暑热症,应将其安置到凉爽处,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比孩子体温低2度左右的温水给其浸浴,每次30分钟,每日2次。患儿体温高时,可用酒精加等量水擦其颈部、腋下、腹股沟和四肢。可让患儿饮用些盐开水、西瓜汁、5%糖开水等,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必要时给一些退热药。
预防暑热症,居室内要注意开窗通风,降低室温。小儿要穿宽松透气的棉织品服装,勤洗澡、勤换衣、勤喝水。户外活动时,要避开强烈阳光的照射,正午前后2小时最好不要外出,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孩子食欲不佳,可让他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稀饭、发糕、鸡蛋羹、蒸鱼、瘦肉、西红柿、青菜汤、绿豆百合汤、西瓜等。
2.皮肤病的防治。
小儿的皮肤很细嫩,易受到病毒、细菌及其他因素的损害。盛夏,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身体出汗多,排汗不畅,容易导致汗液储留,引起局部皮肤发红、发炎,生出扉子。扉子有瘙痒及轻微的烧灼的感,易形成囊肿和毛囊炎,抓破后,很容易成为脓疤疮。孩子患了靡子要避免他抓挠,不要用热水或碱性肥皂洗,也不能用凉水刺激,要用温水洗浴,局部可外搽止痒剂。对已继发感染患了脓疱疮的孩子,要勤洗澡、勤剪指甲。在脓疱疮患处涂紫药水及金霉素、新霉素等软膏,切忌滥用肤轻松等激素类软膏,须遵医嘱用抗生素治疗。对于一些精神差、食欲不振、面部微肿的患儿,要警惕并发急性肾炎,需要做尿常规检查。
3.肠道疾病的防治。
夏季,小儿易患肠道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等。夏季的肠道疾病以细菌感染为主,因为气温高,病菌繁殖快,再加上苍蝇、蟑螂的传播,致使各种食物、水、饮品、物品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污染。小儿肠道的抵抗力弱,自我保健意识差,往往容易患病。另外,气候变化、小儿受凉受热、饮食不当、吃冷食冷饮过量、暴饮暴食,都可致使小儿消化功能紊乱,易患肠道疾病。
孩子患了肠道疾病,除了按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外,家庭护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腹泻患儿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为其洗屁股,保持清洁干燥,避免肛门疾患的出现。由于腹泻易造成患儿体内水分及电解质的丢失,可让他少量多次地口服补液盐或糖盐水。合理安排饮食,及时为患儿补充营养,以利于肠黏膜的修复,恢复消化功能。可以给患儿进食米汤、去油肉汤、去脂牛奶、酸奶、稀饭、软面汤等。待患儿腹泻稍缓解后,可以给低渣、少油、少糖、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发酵及胀气的食物、促进肠蠕动及滑肠的食物、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
预防肠道疾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吃瓜果要洗净、削皮。不吃过期、变质的食品,要多喝白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