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7班】4月家教知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作者: 时间:2023-04-10 点击数: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生理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心理因素的影响。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有的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还有的家长经常采取恐吓、打骂的教养方式,结果造成孩子模仿,还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了攻击的习惯。
    大众媒介的影响。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视,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班级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要轮流、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因得不到或者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
    《指南》中也提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自己的发展水平。我们要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孩子,进行全系统的观察。在教育过程中做个有心人,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其自身的优点、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