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一、俱乐部活动与“全运动场”课程的融合问题 ⒈设置多元俱乐部并明确自主选择机制:开设轮滑、跑酷、足球、体能四类俱乐部,固定每周五为活动时间,让幼儿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参与,确保活动贴合幼儿个性化需求,为课程融合奠定基础。 ⒉建立“课前 - 课中 - 课后”全流程闭环:活动前:俱乐部教练会准备简案,在活动开展前两天与班级老师进行对接。活动中:教师做好观察记录的撰写、照片集的收集、观察幼儿运动发展能力,与俱乐部教练进行沟通,调整方案,进行下一次活动。活动后:教练会对孩子进行评价,与班级老师对接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调整。 ⒊邀请校外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如10月份开展足球、轮滑培训活动。活动以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为核心形式,通过“游戏体验”形式开场,快速拉近参与人员距离,营造轻松的活动氛围。在理论学习环节,教师们围绕两大核心主题深入研讨。其一为 “幼儿身心发展特性”,重点学习 3-6 岁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结合幼儿园实际案例拆解幼儿足球活动的课程设计逻辑与指导方法,帮助教师建立 “以幼儿为本” 的活动设计思维。 实践操作环节则聚焦“足球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教师在培训中设计了教案,并进行实践,运用于日常课程中。 高效利用“爸爸式+”资源开展俱乐部活动的问题 ⒈中班邀请教练进行俱乐部活动:中班俱乐部活动有教练带班进行开展,如中1班:体适能游戏、轮滑游戏;中2班:体适能游戏、轮滑游戏;中3班:体适能游戏、轮滑游戏;中4班:足球游戏、轮滑游戏;中5班:体适能游戏、轮滑游戏;中6班:体适能游戏、轮滑游戏;中7班:足球游戏、轮滑游戏。
⒉分龄设计“爸爸式+”参与机制: 小班每周三进行班级助教活动,每周组织一次邀请班级里有特长的爸爸来园带孩子进行游戏活动。如10月开展游戏:小5班:体育游戏《爸爸的大脚丫》(跑步快的爸爸)、绘本共读《我的爸爸》(小学语文老师)、体育游戏《平衡车》(健身爱好者);小3班:体育游戏《穿越火线》(兵爸爸)、体育游戏《快乐篮球》(有篮球特长的爸爸)、体育游戏《足球滚滚滚》(有足球特长的爸爸)。 中班除了每周五俱乐部活动以外,也安排一个月一次进行爸爸助教,与俱乐部活动结合。 大班会邀请有特长的爸爸每周四来组织游戏活动。大2班:《有趣的足球》(有足球特长的爸爸);大4班《快乐篮球》(有篮球特长的爸爸)、《单杠达人》(健身教练);大9班《好玩的曲棍球》(小学体育老师)、《接力跑》(小学体育老师)。 ⒊设计俱乐部活动延续与进阶方案:班级老师计划每周二开展延续俱乐部活动:大2班:体适能游戏、轮滑游戏;大4班:体适能游戏、轮滑游戏;大9班:足球游戏、轮滑游戏。大班计划在下学期继续开展体适能和足球的进阶俱乐部活动。 思考: ⒈俱乐部与“全运动场”课程融合的关键,在于既要守住“课前对接 - 课中调整 - 课后优化”的流程闭环,保证活动不偏离课程目标,也要通过专家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让俱乐部活动真正服务于幼儿运动能力发展,避免两者脱节。 ⒉用好“爸爸式+”资源,分年龄段开展不同活动:小班侧重趣味互动,中班衔接俱乐部活动,大班聚焦技能提升,同时做好活动的延续和进阶设计,这样能避免资源利用流于形式,让爸爸的优势真正发挥作用。 ⒊后续需要根据幼儿兴趣变化,及时调整俱乐部活动内容和爸爸参与形式;同时多收集幼儿活动成果(如运动视频、绘画感悟),让活动效果更直观,也能为课程优化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