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题背景与研究进展
经过4月的民间游戏开发与5月的创新探索,本园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经典和创新型民间游戏案例。6月,课题研究进入关键阶段——民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如何科学、有效地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使其既能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又能体现教育目标,成为本月的核心研究内容。
民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不仅涉及游戏的选择和安排,还包括教师的指导策略、环境创设、安全管理以及家园共育等多个方面。本月,我们重点围绕游戏的分层实施、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游戏环境的优化以及家园联动四个方面展开实践,旨在构建系统化、可持续的民间游戏活动体系。
二、6月实践:民间游戏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1. 分层实施:基于年龄特点的游戏适配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动作发展、认知能力和社会性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民间游戏的组织需分层设计,确保适宜性。
小班(3-4岁):
以简单规则、重复性强、趣味性高的游戏为主,如“拉大锯”“炒黄豆”“吹泡泡”等,强调肢体互动和语言模仿。
实施策略:教师以示范和带领为主,减少竞争性,增加情境化语言(如“小火车开动啦!”)。
中班(4-5岁):
引入规则稍复杂、需简单合作的游戏,如“丢手绢”“老狼老狼几点了”“跳房子(简化版)”。
实施策略:鼓励幼儿自主制定简单规则(如“这次谁当老狼?”),教师作为观察者和支持者适时介入。
大班(5-6岁):
开展策略性、团队协作性强的游戏,如“攻城”“跳皮筋(复杂花样)”“三人套圈”等。
实施策略:引导幼儿自主组织游戏,教师侧重问题解决(如“如果大家意见不同怎么办?”)。
2. 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民间游戏虽强调幼儿自主性,但教师的适时指导能有效提升游戏的教育价值。本月我们重点探索了以下指导策略:
观察先行:
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其发展水平。
例如,在“老鹰捉小鸡”中,观察幼儿的躲闪策略(随机跑动还是有计划地跟随“母鸡”)。
适时介入:
情感支持型介入:当幼儿因游戏失败产生挫败感时,教师通过鼓励或调整规则帮助其重建信心。
认知拓展型介入:在“翻花绳”中,教师可提问:“还能变出其他形状吗?”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
反思与分享:
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小讨论”,如:“今天玩‘丢沙包’时,怎样能躲得更快?”通过集体反思提升经验。
3. 游戏环境的优化与材料投放
良好的环境支持是民间游戏顺利开展的基础。本月我们重点关注:
空间规划:
户外:划分固定游戏区(如跳房子方格、丢沙包投掷线),避免不同游戏相互干扰。
室内:利用走廊、教室角落设置“民间游戏角”,投放翻花绳、抓石子等材料供自由选择。
材料管理:
采用“开放式材料箱”,幼儿可自主取用沙包、皮筋等,培养收纳习惯。
定期更新材料(如更换不同颜色的沙包),保持新鲜感。
4. 家园联动:让民间游戏走出幼儿园
为增强民间游戏的延续性,我们通过以下方式带动家庭参与:
“亲子民间游戏日”:
邀请家长来园与幼儿共玩“跳房子”“拍手歌”等游戏,促进亲子互动。
家庭游戏任务卡:
发放“每周一游戏”卡片(如“和家人玩一次‘炒黄豆’”),鼓励家庭延续游戏传统。
家长资源库:
收集家长童年游戏记忆,整理成《家庭民间游戏手册》,丰富园本资源。
三、阶段成效与反思
1. 实践成果
幼儿层面:
游戏中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明显增强,大班幼儿能独立组织简单游戏。
通过“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幼儿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层面:
观察与指导能力更加专业化,能根据幼儿表现灵活调整游戏难度。
初步形成《民间游戏组织实施指引》,为后续教研提供依据。
家园共育:
家长反馈家庭游戏时间增多,部分祖辈主动教授传统玩法,形成文化传承纽带。
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游戏时间分配:
部分游戏因准备时间较长(如画跳房子格),挤占实际游戏时间。后续可尝试使用可移动地垫或提前准备。
个体差异关注:
对动作发展较慢的幼儿支持不足,需设计更多包容性玩法(如降低“跳房子”高度)。
评价体系完善:
目前缺乏科学的游戏效果评估工具,下一步将结合《指南》设计观察评价表。
四、下阶段计划
7月,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建立游戏案例库:按年龄、领域分类整理优质实施案例,形成园本资源。
深化教师培训:开展“民间游戏中的儿童行为解读”专题教研。
探索混龄游戏:尝试大带小玩“城门城门几丈高”等游戏,促进社会性发展。
结语
6月的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民间游戏的有效组织与实施需要系统性规划。只有将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文化性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玩中学、学中玩”。我们将继续优化实践,让民间游戏成为幼儿园课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