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题名称:基于“爸爸式+”幼儿园“全运动场”课程的建构与研究
级别:校级课题
编号:
二、课题介绍:
⒈“爸爸”参与下的幼儿园运动区域环境创设。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充分利用场地及条件,合理划分不同运动功能的区域,投放合理的体育器材。争取爱好体育的家长、学校专业体育教师、专业体育教练的支持,在幼儿园指导下组织园外适宜的运动人力资源参与并开展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活动。
⒉“爸爸”参与下的幼儿园特色项目的开放。
特色项目的研究,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拓展园外运动环境资源,例如中小学、太仓市国防教育基地、雷达基地、高炮团等,将有效资源请进幼儿园,组织幼儿走出校园,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就是要指导“爸爸”了解幼儿的身体运动特点,明确不同年龄段幼儿健康领域关键经验,分析幼儿动作发展的需要,以“趣味、层次、系统、科学”为衡量的标准,结合“爸爸”运动特长,以及目前幼儿运动技能薄弱的问题,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内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⒊“爸爸”参与下的幼儿园特色运动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运动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就是改变以往教师开展活动,家长观摩的现状,“爸爸”在幼儿园指导下开展各类运动,通过正确的指导方法,运用个案观察法,实例剖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指导策略。
三、本节课研究主题:
由于大班幼儿在身体发育上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动作技能上协调性逐步增强,体力明显增加,活泼好动,喜欢尝试一些新奇、富有挑战性的动作、玩法的活动。与同伴也开始出现一些合作关系,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孩子勇敢、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障碍物时不像中小班的时候喜欢躲避。而是更多的选择跨越过去。同时《指南》《纲要》中也提出大班幼儿应具有助跑跨跳的动作发展水平。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勇闯鳄鱼湖》,通过将活动内容游戏化,将难度由浅入深,宽度、高度按顺序出现,又设计了大鳄鱼的情景让孩子更喜欢玩。在游戏中,不但提高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平衡性,而且对幼儿视觉运动能力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目标:
⒈能用助跑跨跳的动作挑战不同距离、高度的障碍,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⒉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带来的愉悦,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气馁。
五、理论/理念说明:
在《指南》的健康领域“动作发展”目标1指出“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等活动,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助跑跨跳是大班孩子较喜欢做的动作,大班体育活动《勇闯鳄鱼湖》,通过将活动内容游戏化,将难度由浅入深,宽度、高度按顺序出现,又设计了大鳄鱼的情景让孩子更喜欢玩。在游戏中,不但提高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平衡性,而且对幼儿视觉运动能力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研究方法:
⒈文献资料法:查找5-6岁幼儿生长发育理论和相关运动医学知识,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梳理出大班年龄段适合的运动项目,为课题的开展找到理论依据。学习《纲要》的有关精神,牢固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认识开展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为本课题研究奠定思想基础。
⒉行动研究法:充分依据幼儿身心特点、运动兴趣和体能水平,从本园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开展幼儿园特色体育活动的条件、方式和途径。
相关过程设计简略说明:
环节一,师幼围成圈做动物热身运动,萌发幼儿游戏兴趣。
环节二,情景设置宽度 50cm 的小河,以此激发幼儿不同的跳跃方法,交流练习跳跃技能,并引导幼儿初次尝试助跑跨跳,掌握动作要领,激发幼儿自信心。
环节三,借助下雨场景,将小河加宽至 80cm,增加游戏难度。再次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助跑跨跳的方法和动作要领,巩固幼儿助跑跨跳的动作技能。加大难度后注意给幼儿以积极的鼓励,借助同伴的互帮互助提升幼儿勇于探索的坚持性。
环节四,鳄鱼湖的呈现,再次加大跨小河的宽度和高度,在此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幼儿动作水平的发展不一,所以设定的游戏环节,有相对窄的鳄鱼湖和相对宽的鳄鱼湖,鼓励幼儿大胆挑战宽宽的鳄鱼湖,同时也提醒幼儿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游戏起点进行挑战。
环节五,放松活动。幼儿坐在圈中,跟随音乐互相捶捶背、捶捶腿,放松自己腿部肌肉。
八、研究反思:
本次大班体育活动《勇闯鳄鱼湖》的环节清晰,充满挑战性,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活动中难度逐次递增,各个环节清晰,要求也很明确,难度也是层层递进,有简到难。创设小羚羊过小河的情境,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幼儿积极性很高。活动中教师示范助跑跨跳,总结动作要领,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孩子为主体,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变换教学形式和方法,从而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准确地掌握动作技能。将个别示范与分组游戏、集体游戏相结合,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地变换游戏形式,从而提高每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幼儿游戏时,要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孩子,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不一,如本次活动中鳄鱼湖有宽的地方和窄的地方,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
附教案:
大班体育:勇过鳄鱼湖
活动目标:
⒈能用助跑跨跳的动作挑战不同距离、高度的障碍,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⒉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带来的愉悦,遇到困难勇于克服不气馁。
活动准备:
1.鳄鱼障碍 4 个。音乐,森林动物背景。
2.场地中间画有两条线,固定两点,其余两点可拉伸调整,最宽的地方为 80 厘米,最窄的地方为 50 厘米,也可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活动过程:
⒈创设情境“动物运动会”,进行热身准备活动。
师:今天森林里举行了一场激烈的运动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
孔雀问好(踝关节运动)、长颈鹿(头部、体侧运动)、大象喝水(俯背运动)、千里马热身(腿部运动)
⒉挑战跨跳游戏跨小河,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
⑴情境一:教师扮演“羚羊妈妈”和“小羚羊”,幼儿自主探索过河方式,了解不同的跳跃方式,重点练习羚羊助跑跨跳过 50cm 宽的小河。
小结动作要领:羚羊妈妈要过河,身体向前冲冲冲,前腿大步向前跨,后腿用力往下蹬,宽宽的小河我不怕。
⑵幼儿分组尝试练习,巩固助跑跨跳动作技能。
动作提示:跑跑跑——跳!
⑶情景二:下雨了,小河的水越来越多,河变宽了。拓宽跨跳距离80cm,提升游戏难度。
讨论:想要越过变宽的小河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怎样能跳的更远?邀请个别幼儿尝试体验。
⑷幼儿分组依次尝试,个别指导挑战失败的幼儿,互帮互助,巩固动作要领。找准起跳点,冲向落脚点(河对面)
⒊游戏“勇过鳄鱼湖”,设置不同的游戏难度,巩固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
⑴在 80cm 宽的小河内增加多个不同高度的“鳄鱼”障碍物。导语:“小羚羊要到河对岸,可是鳄鱼游到河里了,我们要怎样安全快速过河呢?”
梳理小结:跳的更高、幅度更大、力度更强。
⑵幼儿根据自身能力自由选择进行挑战:设立难度不同的路径,左侧河宽 50cm,右侧河宽 80cm,幼儿根据自身选择助跑跨跳闯关。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游戏,鼓励大家勇于挑战克服困难,体验勇闯鳄鱼湖的惊险和愉快。
⒋放松活动,交流感受。
带领幼儿随舒缓音乐放松腿部肌肉,如轻揉、拍打腿部等。
《转身跳圈》评课报告
观察背景
在《指南》的健康领域“动作发展”目标1指出“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等活动,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助跑跨跳是大班孩子较喜欢做的动作,大班体育活动《勇闯鳄鱼湖》,通过将活动内容游戏化,将难度由浅入深,宽度、高度按顺序出现,又设计了大鳄鱼的情景让孩子更喜欢玩。在游戏中,不但提高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平衡性,而且对幼儿视觉运动能力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次活动通过尝试、模仿、练习,情景带入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动作更轻松、自然、协调。活动中的助跑跨跳包括预备、起跳、腾空、落地四个动作要领,在引导幼儿学习时,教师始终关注动作贯穿始终,助跑动作要求是轻松、自然不减速,起跳单脚跨越时,起跳腿用力蹬直,向前冲刺。本次的活动不仅使孩子身体得到锻炼和发展,而且也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因为孩子不仅喜欢跳跃,更喜欢成功的、躲避鳄鱼带来的成就感。
观察设计
环节一,师幼围成圈做动物热身运动,萌发幼儿游戏兴趣。
环节二,情景设置宽度 50cm 的小河,以此激发幼儿不同的跳跃方法,交流练习跳跃技能,并引导幼儿初次尝试助跑跨跳,掌握动作要领,激发幼儿自信心。
环节三,借助下雨场景,将小河加宽至 80cm,增加游戏难度。再次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助跑跨跳的方法和动作要领,巩固幼儿助跑跨跳的动作技能。加大难度后注意给幼儿以积极的鼓励,借助同伴的互帮互助提升幼儿勇于探索的坚持性。
环节四,鳄鱼湖的呈现,再次加大跨小河的宽度和高度,在此环节中,要充分考虑幼儿动作水平的发展不一,所以设定的游戏环节,有相对窄的鳄鱼湖和相对宽的鳄鱼湖,鼓励幼儿大胆挑战宽宽的鳄鱼湖,同时也提醒幼儿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游戏起点进行挑战。
环节五,放松活动。幼儿坐在圈中,跟随音乐互相捶捶背、捶捶腿,放松自己腿部肌肉。
活动的成功之处
⒈活动目标、重难点适宜,符合大班幼儿发展水平。
⒉能利用“爸爸”资源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前期的经验准备。
⒊活动设计富有趣味性,其中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教师设置的小河,有宽有窄,能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挑战的难度,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本。
活动中的困惑
⒈在活动中如何正确掌握中班幼儿的运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热身运动和放松运动。
⒉活动中在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机会与练习的环节中,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让在幼儿自主探索的同时掌握本次活动的所要达到的目标。
五、观察建议
⒈游戏过河环节,幼儿游戏时较拥挤,建议游戏时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占位拉开点。
⒉不足之处是需要加强幼儿的运动量,本次活动运动量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