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现状
一、引言
民间游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兼具娱乐性、教育性和文化传承价值。陆渡幼儿园秉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前教育理念,近年来将民间游戏开发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2025年2月,幼儿园结合冬季气候特点与中班幼儿发展需求,重点开发了跳房子、滚铁环、翻花绳、踢毽子等传统游戏,并融入现代教育元素进行创新实践。本文从游戏开发背景、实施路径、阶段性成果、现存问题及优化方向四个维度,系统梳理2月民间游戏开发的核心进展。
二、开发背景与目标定位
1.政策导向与文化使命
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提出“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丰富教育活动”,民间游戏的开发既是对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陆渡幼儿园地处太仓市高新区,周边社区老年群体中保留着丰富的民间游戏记忆,为资源挖掘提供了天然优势。
2.幼儿发展需求
中班幼儿(4-5岁)正处于动作协调性发展的关键期,传统游戏如跳房子、滚铁环能有效锻炼平衡能力与手眼协调;同时,合作类游戏(如集体跳长绳)可促进社会性发展。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幼儿普遍存在“屏幕依赖”“户外活动不足”等问题,民间游戏成为破解困境的突破口。
3.课程建设方向
幼儿园将民间游戏开发纳入“四季课程”体系,2月重点围绕“冬日暖阳”主题,选取适合低温环境的游戏类型,既保证活动安全,又凸显季节特色。
三、实施路径与创新策略
1.资源挖掘与筛选
田野调查:教师团队走访社区老人,收集本地流传的20余种传统游戏,整理成《陆渡民间游戏资源库》。例如,老艺人张奶奶传授的“冰上抽陀螺”玩法,成为冬季特色活动。
科学筛选:根据安全性、适龄性、教育性三原则,筛选出8项核心游戏(见表1)。
表1 2月重点开发民间游戏列表
游戏名称 |
核心动作 |
教育目标 |
创新点 |
冰雪跳房子 |
单脚跳、投掷 |
平衡能力、数概念 |
用彩冰砖替代粉笔划线 |
冬日滚铁环 |
推滚、转向 |
手眼协调、空间感知 |
铁环内置铃铛增加趣味 |
毛线翻花绳 |
手指编织 |
精细动作、合作能力 |
使用荧光毛线增强视觉 |
毽子接力赛 |
踢、传接 |
下肢力量、团队协作 |
增设“毽子加油站”道具 |
2.游戏改良与材料创新
材料安全化:将铁环木柄改为EVA泡沫包裹,避免磕碰;毽子底座使用软硅胶材质,降低击打风险。
规则分层化:例如跳房子设置“基础版”(数字跳)与“挑战版”(加减法跳),满足不同能力幼儿需求。
情境沉浸化:结合冬奥会热点,创设“冰雪运动会”主题场景,幼儿扮演“小小运动员”完成游戏任务。
3.家园协同机制
亲子游戏日:邀请家长参与“怀旧游戏体验”,祖辈示范传统玩法,父辈协助创新设计,形成代际互动。
家庭游戏包:发放包含毛线、沙包等材料的“游戏锦囊”,鼓励家庭延伸园所活动。
四、阶段性成果与教育价值
1.幼儿发展层面
动作技能提升:通过体能测评发现,85%幼儿单脚跳跃持续时间从平均8秒延长至15秒;踢毽子成功率从30%提升至65%。
社会性行为改善:合作类游戏中,争抢玩具现象减少43%,幼儿自发使用“轮流”“加油”等语言频率显著增加。
文化认知萌芽:90%幼儿能说出至少2种游戏的本地名称(如“跳房子”在太仓方言中称“跳格仔”)。
2.教师专业成长
形成《民间游戏观察记录表》,涵盖“游戏兴趣”“规则理解”“创新表现”等维度,教师案例分析能力显著提升。
开发出“传统游戏+STEM”融合课程,如“铁环摩擦力实验”“毛线编织对称图案”,获市级教研成果二等奖。
3.家园共育成效
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92%家庭认为游戏包“有效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87%祖辈表示“参与后与孙辈沟通更融洽”。
五、现存问题与优化方向
1.突出问题
材料可持续性不足:冰雪跳房子的彩冰砖受气温限制,融化后无法重复使用,单日损耗率达70%。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精细动作较弱的幼儿在翻花绳游戏中频繁受挫,出现逃避行为。
文化深度挖掘有限:游戏背景故事(如踢毽子的节气渊源)未能有效渗透,教育停留于技能层面。
2.优化策略
开发替代材料:研究低温可塑材料(如环保彩蜡)替代冰砖,延长游戏生命周期。
分层支持系统:为低能力幼儿提供“翻花绳步骤图”与辅助工具(如带卡扣的编织架),建立“小老师”互助机制。
文化故事浸润:录制“游戏里的老故事”音频,每日午间播放,如“冬至为什么要踢毽子”。
2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