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一:学习资料(3月)

作者: 时间:2025-06-30 点击数:

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现状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儿童感知自然、探索生命的重要契机。在幼儿园教育中,“寻找春天”主题常通过观察、种植、艺术创作等方式展开。而民间游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智慧与生活哲学。将民间游戏融入“寻找春天”主题,既能传承文化记忆,又能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其对自然的认知。本文从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春天元素的游戏化转化、实施策略及反思三方面展开探讨,为幼儿园自然教育提供实践参考。

  1. 民间游戏的文化基因与教育价值  
    民间游戏诞生于农耕文化土壤,其规则、道具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天然具备“寻找春天”的教育潜能。  
    1.自然感知的启蒙工具
     如北方“打陀螺”需感知地面硬度(冰雪消融后土地松软);南方“捉柳花”需观察柳絮飘飞规律。  
     幼儿在游戏中自然关注气温、风向、植物生长等细节,潜移默化建立节气与物候的关联。  
    2.生命教育的生动载体  
     “老鹰捉小鸡”暗含食物链关系;“跳房子”方格象征播种田垄。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如“种豆谣”)让幼儿体验生命萌发的喜悦与责任。  
    3.社会性发展的天然场域
     集体游戏(如“丢手绢”“跳皮筋”)需协商规则、处理冲突,培养合作与同理心。  
    二、“寻找春天”主题下民间游戏的创新转化  
    传统民间游戏需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进行适应性改造,以下为三类典型实践路径:  
    (一)自然物游戏:从材料到意境的春天重构  
    1.材料创新  
     案例:传统“抓石子”改为“抓春种”——用小布袋装油菜籽、蚕豆,触感柔软且蕴含生命意义。  
     价值:触摸种子时讨论“它需要什么才能长大”,将游戏延伸为科学探究。  
    2.情境再造  
     案例:“跳房子”升级为“春之田”——用粉笔画田字格,每格标注春耕步骤(松土→播种→浇水→收获)。  
     价值:通过肢体动作模拟劳作,理解农业生产与季节的关系。  
    (二)节令游戏:从习俗到体验的文化传承  
    1.清明主题游戏
     案例:“斗草”改良赛——幼儿寻找不同草叶,比韧性、闻气味、观脉络。  
     延伸活动:制作“春草标本册”,用拓印记录叶片纹理。  
    2.春分主题游戏  
     案例:“竖蛋”科学挑战——提供盐粒、纸筒等工具,探索鸡蛋竖立的平衡奥秘。  
     价值:在游戏中渗透节气物候知识(春分昼夜平分)。  
    (三)运动类游戏:从竞技到探索的生态融合  
    1.动态游戏设计  
     案例:“风筝接力赛”——幼儿分组绘制风筝图案,合作控制风筝躲避“气流”(教师挥舞彩带模拟)。  
     教育点:讨论“为什么春天适合放风筝”(风力、温度)。  
    2.静态观察游戏
     案例:“蚂蚁迷宫”——用树枝搭建通道,撒糖粒引导蚂蚁行进,记录路线图。  
     价值:培养耐心观察力,理解昆虫活动与气温回升的关系。  
    三、实践策略:让游戏成为自然教育的桥梁  
    1. 环境创设:从“人工布景”到“自然共生”
     保留户外游戏区的野趣:允许草地留存蒲公英,沙池混合落叶供挖掘探索。  
     设计“春游戏道具角”:陈列柳条编的圈、竹制风车等,激发游戏创意。  

    2. 教师角色:从“规则传授者”到“问题抛锚者”
     引导语转化:  
     传统指令:“玩丢手绢要遵守规则。”  
     启发式提问:“如果手绢代表春天的消息,怎样传递更快?”  
     观察记录工具:使用“春游戏行为地图”,标记幼儿探索热点(如常聚集观察蚯蚓的角落)。  

    3. 家园共育:从“单向告知”到“文化共建”  
     祖辈资源激活:邀请爷爷奶奶教授童谣游戏(如“杨柳青,放风筝”)。  
     家庭任务卡:  
     初级:与孩子共玩“影子踩春”(正午踩短影,傍晚追长影)。  
     进阶:录制“家乡春游戏”短视频,分享地域特色(如江南“挑马兰头”游戏)。  
    四、反思:警惕自然教育中的“游戏异化”  
    1.避免形式化:拒绝“表演式游戏”  
    问题:为拍摄效果设计复杂道具,脱离儿童真实兴趣。  
    对策:尊重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如雨后自发挖“春水渠”)。  

    2.超越功利化:警惕“游戏知识化”
    问题:要求背诵游戏中的植物名称,破坏探索乐趣。  
    对策:采用“体验-提问-探究”循环:先玩“花瓣雨”游戏,再讨论“为什么花瓣会落下?”  

    3.重构评价体系:从“目标达成度”到“过程生长性”**  
    传统评价:“80%幼儿能说出三种春花名称。”  
    革新方向:  
    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持续性探究(如连续一周观察同一棵桃树的花苞变化)。  
     关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如“斗草”失败后尝试用不同草叶的坚持度)。    
    民间游戏不是博物馆中的文化标本,而是流动在儿童指尖的自然诗篇。当幼儿在“寻找春天”的游戏中翻滚、奔跑、凝视、欢笑时,他们不仅在传承先民的生存智慧,更在建构自己对生命的理解。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守护游戏中的自然野趣,让文化基因与儿童天性在春天的土壤中共同生长。正如陶行知所言:“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而民间游戏,正是打开这扇自然之门的钥匙。

    2025.03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