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思考学习报告
一、 课题背景与价值重识
在学前教育日益强调游戏化、本土化与文化传承的背景下,本园于2024年4月启动了“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思考”子课题研究。民间游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与生活哲理,具有规则简单、材料易得、趣味性强、便于集体参与等特点。其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幼儿动作协调、语言发展、社会交往等核心能力,更在于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建立初步的文化认同感。相较于部分现代电子玩具或预设性过强的结构化游戏,民间游戏所蕴含的自发、自由、自主的“游戏精神”尤为珍贵。
二、 四月实践: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初步应用
本月我们聚焦于民间游戏的筛选、改编与初步融入一日活动:
资源挖掘与筛选:
广泛收集: 通过教师回忆、家长问卷(如:“您童年玩过哪些有趣的民间游戏?”)、文献查阅(如《中国民间游戏总汇》)等方式,收集整理了大量经典民间游戏,如跳房子、丢沙包、翻花绳、老鹰捉小鸡、城门城门几丈高、炒黄豆、拍手歌、抓石子、跳皮筋(简化版)、斗鸡(改编为平衡游戏)等。
科学筛选: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结合本园幼儿年龄特点(小、中、大班)及实际场地、安全要求进行筛选。重点选择:
动作发展类: 跳房子(锻炼跳跃、平衡)、丢沙包(投掷、躲闪)、跳皮筋(节奏感、协调)。
语言与社会性发展类: 拍手歌(语言节奏、合作)、城门城门几丈高(规则理解、集体协作)、炒黄豆(合作、身体接触)。
认知与精细动作类: 翻花绳(空间想象、手眼协调)、抓石子(计数、手部灵活性)。
适宜性改编与创新:
规则简化: 如将复杂的“跳房子”图案简化为单线或双线,降低小班幼儿入门难度;将“斗鸡”改为两人手拉手单脚站立的“平衡对抗”游戏,避免冲撞。
材料安全化与趣味化: 用彩色无纺布缝制沙包(内填太空棉或谷物),替代可能不卫生的旧物;用彩色塑料圈或地垫拼贴代替粉笔画的“房子”;用色彩鲜艳的粗棉绳替代皮筋。
童谣与情境融入: 为游戏创编或选用朗朗上口、富有童趣的儿歌、童谣。如在“城门城门几丈高”中加入角色扮演(“你想扮演什么小动物进城呀?”),在“炒黄豆”时加入生动的炒菜动作和拟声词。
渗透教育目标: 在“丢沙包”中自然融入数数(被击中次数)、分组策略;在合作类游戏中强调轮流、等待、协商等社会规则。
融入一日活动实践:
户外活动主力: 将跳房子、丢沙包、跳皮筋、老鹰捉小鸡等作为户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操场、走廊空间。观察到幼儿参与积极性极高,奔跑、跳跃、躲闪等大肌肉动作得到充分锻炼,自发合作行为增多。
过渡环节妙用: 利用餐前、离园前等零散时间,组织小范围的翻花绳、拍手歌、简单的手指谣游戏(如“金锁银锁”),有效稳定幼儿情绪,减少消极等待。
区域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投放民间游戏相关图画书、童谣卡片;在美工区引导幼儿装饰沙包、绘制跳房子图谱;在建构区尝试用积木搭建“城门”。
集体教学引入: 结合主题活动(如“我的家乡”、“有趣的民间艺术”),将民间游戏作为导入或延伸活动,深化文化体验。如4月15日围绕“童谣”主题开展的“城门城门几丈高”游戏教学,幼儿在欢唱和奔跑中感受了传统语言的韵律美。
三、 阶段成效与观察思考
积极成效:
幼儿层面: 参与热情高涨,动作发展(尤其协调性、灵敏性)显著提升;在合作游戏中,沟通、协商、解决冲突的能力增强;对朗朗上口的童谣表现出浓厚兴趣,语言模仿与表达更积极;初步感受到“传统游戏很好玩”。
教师层面: 提升了挖掘、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在游戏观察与指导中更注重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促进了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
家园互动: 家长问卷反馈积极,部分家长主动分享儿时游戏记忆,甚至在家中与孩子共玩,增进了亲子感情与文化传承的纽带。
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
安全与秩序的平衡: 如“老鹰捉小鸡”等奔跑类游戏,在幼儿兴奋状态下易发生推挤。需更强调规则前置、场地规划(如设置边界)、分组控制人数,并加强监护。同时思考如何在保障安全前提下,不过度限制游戏的自由与野趣本质。
时代契合与吸引力: 部分游戏(如单纯抓石子)对部分现代幼儿的吸引力可能不如电子游戏。如何通过更生动的材料(如发光石子?)、更富挑战的玩法升级(如设置关卡)、或与现代元素(如结合流行音乐节奏跳皮筋)进行创造性融合,是持续探索的方向。
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目前游戏开展多停留在“玩”的层面。如何结合故事、节庆、民俗背景,更自然地渗透游戏背后的文化寓意、生活智慧(如“城门”游戏隐含的古代城市防御概念),让体验不止于乐趣,更触及文化认知?
系统性与可持续性: 如何避免“一阵风”?需要思考如何将筛选、改编的优质民间游戏系统化、课程化,形成园本资源库,纳入各年龄段发展目标体系,并建立长效的教师培训与教研机制。
四、 未来展望与深化方向
基于4月的实践与反思,后续工作将聚焦:
深化“开发”内涵: 继续拓展游戏种类(如地方特色游戏),鼓励师幼共创改编新玩法,探索“一物多玩”(如沙包的不同投掷、抛接方法)。
提升“文化”融入: 设计与民间游戏紧密结合的微型主题活动,讲述游戏背后的故事,结合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可玩“赛龙舟”模拟游戏)开展。
构建资源体系: 着手建立图文并茂、按年龄和领域分类的《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手册》,包含游戏玩法、规则、童谣、教育价值提示、安全要点及改编建议。
强化教研支撑: 定期组织观摩、研讨,重点解决实践中发现的安全管理、规则引导、文化渗透等难点问题,提升教师观察、解读、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能力。
拓展家园共育: 举办“民间游戏亲子日”,邀请家长入园同乐,分享家庭游戏经验,形成传承合力。
五、结语
四月是民间游戏在园内“生根发芽”的启动月。实践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看似简单的传统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滋养其文化根脉的宝贵资源。开发与利用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在尊重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保障安全有序的前提下释放活力,在追求趣味体验的同时深化文化感知。我们将持续探索、反思、优化,让充满生命力的民间游戏之花,在幼儿园的沃土上绽放异彩,伴随孩子们度过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馨香、自由、快乐的金色童年。
2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