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核心任务
本子课题以总课题《基于“爸爸式+”幼儿园“全运动场”课程的建构与研究》为统领,聚焦课程落地的实践路径优化。针对前期研究中暴露的三大瓶颈:
⒈活动实施碎片化:材料、时间、空间未打通
⒉教师指导能力薄弱(2025.4.16研讨中反映“复杂场地风险评估不足”);
⒊家园协同断层(子课题一总结提及“爸爸日常参与率不足50%”)。
本学期通过分层活动设计、教师精准赋能、家园双轨协同三大策略,系统构建实施框架。
二、实施策略与深化过程
(一)分层活动策略:贯通“日常-主题-节日”场景
⒈日常渗透机制
⑴晨间微运动:推行“爸爸10分钟”轮值制(2025.3.17会议部署),爸爸志愿者利用低结构材料(纸箱、水管、轮胎)带领班级开展游戏。如中班“水管传球接力赛”(子课题一案例),累计开展112场。
⑵家庭运动包:每周推送含视频示范的《家庭运动游戏包》(子课题一成果),覆盖跑、跳等6类动作,家庭使用率达85%。
⒉主题项目深化
⑴春日趣运动”野趣活动(第二次课题活动规划):
①小班“市民公园采蘑菇”等(情境游戏)
②中班“金仓湖穿越火线”等(自然障碍挑战)
③大班“亲子徒步+轮滑竞速”等(融合社区资源)
⑵“爸爸运动导师”主导设计
12名爸爸参与开发“自然探索”模块(如“爸爸教我攀岩”),活动占比提升至35%。
⒊节日整合创新
“溜溜节”专项挑战(子课题一实施):
⑴设计“父子体能擂台赛”(轮滑+攀岩+轮胎障碍接力)
⑵融入“家庭溜溜球大作战”(社区公园5大闯关点),吸引98人次爸爸参与。
㈡教师能力提升:“研训评”一体化赋能
⒈“一课三研”实战循环
⑴课例深度打磨:围绕户外活动开展多轮研讨
大班《小鹿跨跳》:通过皮筋+椅子组合实现助跑跨跳分层挑战(低/中/高三级难度),优化“规则提示”“情境创设”等细节。
中班《有趣的小桶》(2025.5.20):将塑料桶转化为跨跳器械,新增“安全风险评估表”(含器械稳固性检查等15项)。
观察量表开发:制定《体育活动指导有效性量表》,聚焦“材料运用”、“分层指导”、“安全管控”三大维度。
⒉专题教研突破难点
⑴开展“户外复杂场地指导策略”研讨
⑵产出《低结构材料使用指引》(纸箱、垫子、小桶的创新玩法)
⑶确立“动态风险评估”流程(暴雨防滑、器材故障等预案)
(三)家园协同机制:构建“激励-反馈”闭环
⒈线上长效互动
“和爸爸一起运动”公众号推文发送:多样的亲子运动,覆盖全园。
⒉线下深度联动
每月“爸爸沙龙”(子课题一记录):收集反馈建议42条,优化活动3项(如简化“亲子踏青定向赛”规则)。
社区资源整合:联合金仓湖公园、市民公园等开发5条运动路线。
三、核心成果与量化成效
(一)标志性实践成果
⒈分层活动体系成型
⑴形成《春日野趣运动课程案例集》,收录8个优质案例(如“社区定向越野”“纸箱迷宫闯关”)。
⑵开发“全运动场资源地图”,整合走廊、屋顶、社区公园等8类场景。
⒉教师专业能力突破
青年教师100%完成课题课例(总课题数据),围绕“爸爸式+”目标预设、环节设计、策略方法、场地考虑、运动强度、热身放松等内容认真设计课堂观察量表,紧密围绕课题内容组织好集体活动,并且重点抓好基于磨课堂教学、磨观察量表与跟进式研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转化、教学设计、量表制作、课堂观察等方面能力。努力加强青年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激发教师们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策略及活动有效性的探讨,提高教师们的体育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教师积极参加“行知杯”、“江苏省优秀教育管理论文”等论文竞赛,共享课题研究的有益经验和研究成效。
⒊家园共育质效提升
⑴爸爸日常参与率从48%升至80%,家庭周均运动频次达3.5次。
⑵形成《家庭运动指导手册》(含游戏包、安全指引)
四、问题反思与归因分析
(一)现存挑战
⒈非传统场地开发不足
走廊、屋顶仍以基础游戏为主(如绕桩跑),未充分发挥空间特性。
归因:缺乏《空间改造设计指引》(“积木/纸箱方案稳定性不足”)。
⒉家庭参与持续性波动
⑴运动打卡第8-10周参与率降至58%,爸爸日常指导频次不稳定。
归因:积分奖励缺乏情感激励(未建立“爸爸荣誉体系”)。
⑵教师动态指导能力不均衡
⑶新教师复杂场景处置漏检率35%(如未预判雨天索道风险)。
归因:培训偏重理论,缺乏“暴雨/器材故障”实战演练。
(二)深层症结
⒈资源开发工具缺位:未形成走廊/屋顶等空间的标准化课程模板。
⒉激励机制单维化:积分兑换未与“爸爸成长档案”情感认同绑定。
⒊实训场景局限:教师应对动态风险的经验不足
本学期构建起“分层活动-教师赋能-家园协同”三位一体的实施策略框架:
⒈活动设计实现“日常微运动→主题探索→节日挑战”贯通(如春日野趣→溜溜节)。
⒉教师成长依托“一课三研+量表开发+安全实训”闭环(《小鹿跨跳》课例为典范)。
⒊家园共育通过“线上积分+线下沙龙+社区联动”破壁(爸爸参与率提升至80%)。
下一阶段将聚焦非传统空间开发、家庭参与可持续性、教师动态能力三大维度,推动“爸爸式+”幼儿园“全运动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从标准化实施向高质量创新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