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二:学习资料(5月)

作者: 时间:2023-05-02 点击数: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体育集体教学活动的再思考

随着《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深入学习与落实,大多数幼儿园能够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幼儿发展的户外体育游戏,以保证每天一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但在开展户外体育游戏时,教师往往只关心幼儿是否参与活动,是否对所提供的体育游戏材料感兴趣,从而导致户外游戏的形式追求花哨,而对幼儿基本动作的掌握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关注不足。甚至有些教师一学年也没有组织几次体育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园体育教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对幼儿大肌肉运动的基本动作能力发展与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缺乏兴趣和认识。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中指出:儿童仅仅通过游戏是不可能习得基本的身体运动能力的,要使儿童获得基本身体运动能力,还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扩展指导。《〈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中也指出:教师要重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尤其是要注意对幼儿进行基本动作练习的正确指导,不能只关注幼儿的兴趣而忽视动作的正确发展。那么,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体育集体教学活动应教什么?怎样教?笔者尝试从体育教学实践的层面来解答以上两点困惑。

一、以幼儿身体素质为切入点,确定体育集体教学活动

目标 《指南》从身体素质角度提出了幼儿在大肌肉动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和“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的发展目标。通常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是从幼儿基本动作的角度来考虑具体的发展目标的,这往往会出现活动环节随意拼凑,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把握不清等问题。真正的幼儿动作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幼儿的体质。以小班体育“小乌龟运粮食” 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在目标定位上改变了以往注重动作发展水平的观念,即“学会正确手膝着地爬,能够异侧手膝及小腿协调配合用力向前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身体素质的发 展上,即“能在一定高度、不同宽窄的路线上手膝着地爬,发展身体平衡能力”以及“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体验运动的乐趣”。在中班体育“快乐运输忙”游戏活动中,动作发展目标是“学习绕障碍跑”,但笔者最终把教学目标调整了,落在“练习绕障碍躲闪走和跑,发展身体姿势控制能力和灵敏性”等身体素质的发展上。在大班“变向跳”活动中,一改以往纯粹的“掌握跳”的目标定位,把教学目标放在“尝 试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跳,发展身体的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及下肢力量”等身体素质的发展上。

所以,首先,教师应考虑发展幼儿的哪些身体素质来增强幼儿的体质,再考虑应如何选择适宜的身体活动来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比如,为了提高大班幼儿的协调和灵敏 能力,教师可以选择追逐躲闪跑、助跑跨跳过障碍、匍匐爬行、侧滑步、攀爬攀登等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要注意所选择的身体活动尽可能丰富多样,以保持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持续性的练习中提高相应的身体素质。

其次,要基于幼儿动作发展的最近发展区,适时地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比如,在一次匍匐前进过“隧道”的时候,笔者发现幼儿匍匐前进的姿势总是不规范。有的幼儿小心谨慎,只用手慢慢往前移动,两脚不敢发力;有的幼儿只管快速通过,动作幅度太大,变成了地面爬行。针对幼儿的这些 表现,笔者组织了一次“我是小小解放军”的集体教学活动,即在模仿解放军匍匐过“隧道”的游戏中,通过分解动作的方法让幼儿习得匍匐前进的动作要领:身体正面匍匐于地面,双臂屈于胸前,前臂支撑起上体,抬头;爬行时,两前臂依次向前扒地,结合异侧膝及小腿的屈蹬向前爬。幼儿直接感知到游戏规则:匍匐爬行时,不能太快,否则可能会碰到“隧道”里的铃铛等障碍物;手脚并用向前爬行时,移动的幅度也不宜过大,身体要贴着地面,头不宜抬得太高,否则会碰到铃铛,引起“敌人”的注意。

二、明晰幼儿基本动作发展规律,选择体育集体教学内容

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发展是跨越一个生命周期的复杂过程。幼儿的动作发展大致经历“翻滚→坐立→站立→爬行→ 扶物行走→独自站立”的过程。笔者所在的城市有句本地谚语“七坐八爬九扶走”,说的正是婴儿的动作发展历程。度过婴儿期后,就是与幼儿运动密切相关的基本动作走、跑、跳、投、攀登、钻、爬、支撑、悬垂等技能以及器械操控类技能,如球类运动技能等的习得。那么幼儿园一线教师,如何观察判断幼儿某一个动作行为是否规范,是否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了解并运用某个动作的发展序列来观察分析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并结合各年龄段幼儿基本动作的内容来选择游戏,推进幼儿动作和身体素质发展。

以投掷为例: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投掷动作发展的基本序列。投掷动作的发展一般经历“砍”“扔掷”“同侧跨步”“异侧跨步”“熟练者”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表现为下肢静态支撑、面朝前方、躯干无扭转的手臂砍切动作模式;第二阶段则是手臂上挥、上体“组块”转体、手臂跨越身体的扔掷动作;第三阶段则会出现躯干小幅度的扭转,同侧上步,手臂高挥投掷; 第四阶段表现为手臂高挥,异侧上步的有效投掷模式;第五阶段幼儿具备了一个熟练投手具有的异侧上步能力,还能手臂向下后挥,具备分层次转动身体等准备姿势和身体素质。

其次,确定各年龄段投掷动作的大致内容。3~4 岁幼儿投掷的基本内容一般为“会单手正面肩上掷远”“会将手中 物体投进放在前方的篮子里”;4~5 岁幼儿投掷的主要内容一般为“单手半侧面肩上投远”“双手头上掷远”“能将手中物体投入放在前方的筐里”“能够用手中的物体击打前方架子上的固定物”“小组或两个人之间可以相互投掷沙包” 等;5~6 岁幼儿投掷动作的发展目标为“能够单手半侧面转体肩上投远”“双手头上掷远”“将手中物体投入放在前方的筐里”“和同伴一起进行投篮游戏”“会用手中物体击打前方固定物或移动的物体”“小组或两个人之间可以相互投 掷沙包并能够躲沙包”等。

再次,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方式来发展幼儿投掷的基本动作以及动作的协调能力。笔者根据观察中班幼儿投掷发展最近发展区“不会向上投掷、用力向上投远往往变成用力向下砸”等情况,组织了一次中班体育“荒岛历险记”集体 教学活动。同时,根据中班幼儿发展水平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尝试单手肩上挥臂投远、投准,增强上肢、肩、背等部位肌肉,发展动作的协调能力。二是主动参与投掷游戏,体验挑战成功带来的快乐”。接着,笔者运用探险密码“剪刀(双脚打开与肩同宽)、石头(肩上握拳)、布(张开五 指用力向前投)”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同时把投掷的基本动作要领通过游戏指令传达给幼儿。然后设置在“荒岛”上遇见“小野人、鳄鱼、巨人”等四种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练习单手肩上挥臂投远、投准,增强上肢、肩、背等部位肌肉教师只有明晰幼儿基本动作发展的顺序和特点的相关知识,了解学前儿童运动所涉及的身体素质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地选择集体教学内容,明确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的核心经验。在引导幼儿进行基本动作练习时,教师要将其与培养身体素质的核心目标有机联系起来。例如,在观察幼儿投掷时,不仅要把握好幼儿挥手的角度、转体、用力等正确的投掷动作,还要通过各种投掷活动发展幼儿的协调性和身体力量,从而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个性差异,幼儿会呈现不同的动作发展水平。

三、基于儿童视角,倡导体育集体教学活动的游戏化和情境化

《指南》的颁布明确了幼儿体育活动兴趣的激发、基本动作的发展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它们都是在幼儿体育游戏运动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所以幼儿园体育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应游戏化和情境化。比如,在大班幼儿练习“侧滚翻”的动作时,教师利用幼儿认识“压路机”的已有经验,结合压路机的游戏情境,和幼儿一起展开了关于压路机的游戏之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将前滚翻的动作分解为两步,即低头含胸和团身动作,并结合游戏情境让幼儿直观地体验了侧滚翻的乐趣。以“身体控制”为核心经验,遵循大班年龄段幼儿的运动发展规律,以“压路机”为游戏情境,设计单人压路机、有司机的压路机和大型压路机等游戏,让活动层层递进,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中,通过探索发现、示范讲解、梳理经验等方式自然而然地学会侧滚翻的动作,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与动作的协调性。

再如,在中班幼儿发展身体姿势控制能力和灵敏性的教学中,教师选择用“练习绕障碍躲闪走和跑”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创设师傅带小兵“快乐运输忙”的游戏情境以及闯关阵地,引导幼儿从场地侧面单人依次、从场地正面组队行进, 两组幼儿面对面穿越阵地,游戏玩法新颖、有趣,帮助幼儿 练习绕障碍走、跑,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同时,巧妙运用雷声与音乐融合的背景声,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其营造紧张、愉快的氛围,在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情趣和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幼儿动作的表现力。

在组织幼儿园体育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关注幼儿动作发展的核心经验。每项运动不只发展一种身体素质,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同时发展多种核心身体素质,而不同的运动形式发展的核心身体素质会有所侧重。因此教师在确定采取何种动作模式来完成动作任务时,要基于儿童的视角,运用游戏化的形式,引导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中探索规范的身体运动动作,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练习机会,使动作的发展逐渐稳定并内化。


主办单位:高新区娄江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