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三:
《基于“爸爸式+”幼儿园“全运动场”的园本评价的研究》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课题阶段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子课题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根本遵循,紧扣总课题《“爸爸式 +”幼儿园“全运动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核心目标,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原则,聚焦“爸爸式 +”特色与 “全运动场”课程的深度融合。评价工作以幼儿全面发展为核心,兼顾父亲参与质量、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及课程内容适配性,构建多元、过程性、发展性的园本评价体系,通过科学评价优化课程设计、提升父亲参与实效,最终助力幼儿运动素养、社会性情感及亲子互动质量的协同发展,为总课题的高质量推进提供评价支撑。
二、前期现状研究
在总课题前期推进中,“爸爸式 +” 幼儿园“全运动场”课程已初步落地 “野趣运动”“爱国主义运动”等活动,形成了部分课程内容与活动案例,但配套的园本评价体系尚未系统构建,存在三方面关键问题:
⒈评价内容片面化:现有评价多聚焦幼儿运动技能达成度(如动作协调性、运动量),忽视 “爸爸式” 特色维度(如父亲参与频率、互动方式、对幼儿运动兴趣的激发作用)及课程内容与 “全运动场” 理念的适配性(如场地利用、资源整合效果)。
⒉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以教师为唯一主体,未纳入父亲、幼儿(结合年龄特点的简易表达)及家长委员会等多元力量,难以全面反映课程实际效果。
⒊评价方法与结果应用不足:评价多采用“观察记录” 单一方式,缺乏访谈、问卷、幼儿作品(如运动绘画、口述记录)等补充手段,且评价结果仅用于“活动总结”,未有效反哺课程调整(如父亲参与困难的针对性解决、课程内容的优化),未能发挥评价的“改进功能”。
三、本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
⒈本阶段围绕 “构建‘爸爸式 +’幼儿园全运动场园本评价体系并落地应用”展开:园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幼儿发展指标、父亲参与指标、教师指导指标、课程适配指标。
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机制研究:探索 “教师 + 父亲 + 幼儿+ 园所课题小组” 的评价主体模式。
⒊分模块评价实施路径研究,研究不同运动模块的评价重点与实施流程。
⒋评价结果应用策略研究,研究如何将评价数据转化为课程改进方案,调整课程中的挑战难度,形成“评价—分析—改进—再评价”的闭环。
四、主要工作和措施
⒈设计多元评价工具,开展试点验证
结合研究内容,设计系列评价工具:《“爸爸式 +”运动模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教师用)、《父亲参与质量自评与互评表》(父亲用)、《幼儿运动体验简易评价卡》(幼儿用,含贴纸与简单图画)、《课程适配性访谈提纲》(用于访谈教师与父亲);
⒉同步总课题进度,分阶段实施评价
9月(体育活动):重点评价 “教师指导策略有效性”与“父亲参与的互动质量”,通过课堂观察(教师用量表)、课后父亲访谈(了解参与难点),提出教师指导优化建议;
10-12月(爱国主义运动、秋日趣运动、健康节):每月围绕总课题活动主题,开展专项评价,如10月通过“学做解放军”,评价亲子互动以及运动技能的发展,开展观察和评价。
1月(总课题复盘):汇总本学期各模块评价数据,形成《子课题阶段性评价总报告》,梳理核心问题(如父亲参与的 “时间冲突”“能力不足”)与改进方向,为下学期课程调整提供依据。
⒊开展专题研讨,强化成果转化
每月结合总课题研讨会议,增设子课题专题环节:如10月研讨“爱国主义运动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组织教师与父亲代表共同商议运动提升父亲的价值观引导能力”。